中药封包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
2015-11-02 15:31
来源:
《中医药导报》2014年第5期 肖平森 , 陈卓夫
(1.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410208;
2.长沙市中医医院,湖南 长沙,410002)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封包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药封包结合针灸治疗2周;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2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封包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较好。
[关键词] 中药封包;针灸;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 纤维环破裂, 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各种痛苦,甚至造成残疾和丧失劳动能力。治疗本病主要分为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而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及风险性,大部分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笔者读研期间随导师在长沙市中医医院采用中药封包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有关标准拟定。(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变浅或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2一般资料 两组80例均为2011年5月~2013年5月长沙市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部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3~61岁,平均(48.2±7.6)岁;平均病程(54.3±12.6)个月;病变部位:L3/4 2例,L4/5 28例,L5/S1 10例;疼痛部位:单纯腿痛10例,腰痛伴左腿痛11例,腰痛伴右腿痛12例,腰痛伴双腿痛7例;直腿抬高:>30°<70°30例,<30°4例,>70°6例。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7~58岁,平均(48.5±7.8)岁;平均病程(50.5±14.7)个月;病变部位:L3/4 3例,L4/5 29例,L5/S1 8例;疼痛部位:单纯腿痛9例,腰痛伴左腿痛12例,腰痛伴右腿痛13例,腰痛伴双腿痛6例;直腿抬高:>30°<70°31例,<30°2例,>70°7例。两组性别、年龄、平均病程及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针灸疗法:取肾俞(双侧)、环跳(患侧)、阳陵泉(患侧)、委中(患侧)、腰夹脊(双侧)、局部阿是穴,毫针刺、平补平泻进针,捻转提插得气后,应用电针,以疏密波或连续波,每次30 min,每天一次。
1.3.2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中药封包治疗。中药封包药物由湖南省健缘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制,中药成分主要由杜仲15g、附子10g、肉桂3g、延胡索15g、鸡血藤20g、制川乌20g、怀牛膝15g等药物组成,利用现代医疗科技手段,制成亚纳米复合中药磁疗介质。使用时接通中医封包综合治疗仪(湖南省健缘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HNJY001B型),中药封包作用于腰骶部开始治疗, 30min/次,1次/d。
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户外活动。
1.4 观察指标
1.4.1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具体做法:使用一条长10cm的线段,分为10个等长的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分表示无疼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记号来表示疼痛的程度。治疗前与治疗后14d 进行评价。
1.4.2应用直腿抬高度数来进行评估。具体做法:患者仰卧、伸膝,检查者一手压患膝,一手托足跟,抬高肢体至患者疼痛或不能继续抬高为阳性,记录其角度。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直腿抬高度数,进行比较。
1.5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标准拟定。治愈:腰腿痛消失,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直腿抬高在70°以上, 能恢复原工作;有效: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症状、体征部分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1.6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各组间比较采用ⅹ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0 24 15 1 97.5a
对照组 40 18 14 8 80.0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40 7.3±1.1 2.4±0.7ab
对照组 40 7.4±1.1 4.2±0.8a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直腿抬高度数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直腿抬高度数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40 47.5±14.2 78.2±10.1ab
对照组 40 48.2±12.1 60.7±12.2a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骨痹”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肾虚、淤血、寒湿痹阻以及腰部受到扭转外力有关;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所致腰腿痛,其一是髓核突出后对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产生直接机械性压迫;其二是髓核变性后产生组织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白三烯等化学炎性物质刺激神经根,产生无菌性炎症[2]。在长期临床治疗中,中医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了临床症状,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内服、中药外敷、穴位注射、牵引、理疗等,各种疗法特点各异。
中医根据病变的部位及督脉的生理功能,认为本病主要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有关。“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取膀胱经肾俞壮腰益肾为主穴,取环跳通足太阳、少阳两经,阳陵泉为筋之会,取委中有“腰背委中求”之意,腰夹脊是腰腿痛的奇穴,另在取阿是穴,诸穴合用能较快的疏通经络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临床实践证明,以针刺督脉经络、足太阳膀胱经以及局部取穴配合电针治疗的应用比较广泛,效果较显著[3]。现代医学从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化学等多层次、多角度研究针刺的治疗机制,针刺治疗该病的机理概括如下[4]:⑴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恢复脊柱力学平衡,缓解痉挛带来的疼痛; ⑵松解神经根周围软组织粘连,以解除机械压迫; ⑶改善微循环,加速炎症刺激物的代谢,缓解无菌性炎症; ⑷影响神经体液调节,释放镇痛物质。
本病多以“痹症”、“骨痹”等名称见于中医古代文献中,属虚实夹杂证,气血、肝肾亏虚为本,淤血、寒湿阻滞为标。故用杜仲、怀牛膝补益肝肾,强壮腰膝;附子、肉桂、制川乌散寒通痹止痛;延胡索、鸡血藤活血化瘀;将诸药物通过现代医疗科技手段制成中药封包,将中医外治与现代康复、亚纳米、智能控制等多项技术相结合,研制而成的智能新型中医封包治疗仪,通过远红外线和复合磁场的共同作用,将治疗包中的中药活化物质转化为离子状态,通透皮肤,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充分发挥其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等功效;可调和气血、祛风散寒、解除疼痛;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地疗效。
从此次研究分析,治疗组采用中药封包结合针灸疗法,无论是临床疗效,还是VAS评分和直腿抬高度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中药封包联合针灸治疗,能明显解除患者症状。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党耕町.退变性腰椎间盘外科治疗现状与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6):321.
[3] 石捷.针刀配合局封和推拿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1,9(6):41.
[4] 张健,周临东.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机理探讨[J].中医正骨,2011,23(10):26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